联系方式
书写“齐心协力建包钢”新时代新篇章
时间: 2024-05-13 10:11:17 | 作者: 输送机械
作为红色资源承载企业,包钢党委始终十分珍惜老一辈开创者、几代建设者赋予的宝贵遗产与精神财富。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,包钢党委充分的发挥“齐心协力建包钢”红色资源优势,特别是遵照自治区党委常委、市委书记孟凡利同志对包钢党委《关于贯彻落实习重要讲话精神用好“齐心协力建包钢”红色资源有关情况的报告》作出的批示精神,深挖、集纳、保护红色历史,传播、弘扬、升华精神内涵,充分的发挥并用好“齐心协力建包钢”红色资源优势,激发并汇聚全包钢、全社会传承红色基因、赓续红色血脉、不忘初心、接续奋斗的强大动力,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时代新业绩。
新中国建国之初,国力积贫积弱、建设物资匮乏、技术经验短缺、处处百废待兴。要在少数民族聚集的沙漠荒原建设大型钢铁企业,困难之多、难度之大史无前例。
1959年1月19日,《人民日报》在头版发出了“包钢为全国,全国为包钢”的口号,同时登载了《保证重点,支援包钢》的社论,里面讲到:包钢是全国建设的重点项目之一,是全国一盘棋的重要一着,包钢的建设,关系到国家工业化进程和改变内蒙古经济面貌。
号召一出,全国上下掀起了全力以赴支援包钢的巨大热潮,各省、区、市的大量建设物资,纷纷运往内蒙古包头。8万多名创业者远离故土、跋山涉水、齐聚北疆,他们风餐露宿、手拉肩扛、战天斗地,在荒滩草甸上,书写出了“各族人民建包钢”的感人篇章。一代代包钢人始终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,不仅精心打造着一个“塞外钢铁厂”,更是薪火相传,亲手建起了一座“中国钢铁城”,助力了共和国建设、民族工业发展的光辉历程,绘就了各民族人民“守望相助”的和谐画卷。
正因如此,“齐心协力建包钢”实质也是齐心协力建内蒙古、齐心协力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社会、齐心协力建设新中国,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,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集中体现的精神内涵。追寻党领导新中国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红色足迹,包钢党委立足企业、面向社会、全面发动,齐心协力发掘红色资源,竭尽全力让“齐心协力建包钢”红色历史和精神永存。
建设红色场馆,构建初心家园。为了让“齐心协力建包钢”红色历史和精神永存,包钢党委立足企业、面向社会,发布“红色征集令”,全面收集梳理“一五”期间在党下,全国22个省市区、55个城市、700余家企业、8万多建设者战天斗地创建包钢的文献档案、图片、影音资料、红色文物,快速建成专题展陈馆;建设周恩来总理剪彩的“自治区不可移动红色文物”——一号高炉现场展厅;建成世界稀土之都红色历程博物馆……从钢铁到稀土,鲜活再现新中国第一个少数民族地区大型工业公司“诞生记”。同时,通过主题党日、“永远跟党走”群众性主题教育宣传等方式,组织近4万名干部职员、接受社会面1.5万余名党员群众到展陈馆接受教育,把初心火种播撒到每一位参观者心中。
编写红色书籍,记录红色足迹。包钢党委及各级党组织深挖包钢创建史料,动员老同志、老干部撰写回忆录,整理出版《红色包钢印记》《红色传承——包钢员的足迹》,并作为必学内容之一,发至基层支部和党员干部。同时,在各类媒体连载刊发,持续教育引导广大党员群众感悟峥嵘岁月、接受思想洗礼。
传颂红色人物,承载红色精神。老一代创建者是“齐心协力建包钢”亲历者,更是其精神承载者。包钢党委与时间赛跑,对年近九旬的20余名老革命、老干部抢救性采访,教育引导青年一代,学习他们有的放弃城市良好的生活条件,有的放弃去清华大学深造的机会,有的历经抗日战争、解放战争、抗美援朝,又义无反顾踏上祖国建设新战场,响应党发出的“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”的号召,以牺牲“小我”换来新中国工业化在民族地区奠基的奋斗精神,展现出的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念、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,为建功新时代注入强大精神动力。
1959年10月15日,耀眼夺目的金红铁水从包钢一号高炉出铁口奔涌而出,内蒙古“手无寸铁”的历史就此结束,新中国钢铁工业的宏伟序幕徐徐展开。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亲临包钢,为1号高炉出铁剪彩,共和国的钢铁丰碑上,永久镌刻下“包钢”这个光芒闪耀的金色品牌。
时光长河,波澜壮阔。逾越一个甲子的千锤百炼,包钢实现了从无到有、由弱至强的历史嬗变。六十余年,心手相连,阔步向前,产业规模、出售的收益、资产总额纷纷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包钢,不仅成为了我国重要的钢铁工业基地和世界最大的稀土工业基地,为支援社会主义建设、振兴中国民族工业、维护国家战略安全、带动民族地区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,并且孕育和萌生了数不尽的“红色故事”“包钢故事”。
在党史学习教育的促进下,包钢党委更看重挖掘红色资源时代价值,讲好红色故事、包钢故事,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群众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,增进爱岗敬业、爱厂如家的情怀,坚定不移听党话、跟党走,全力以赴建设好、发展好现代化新包钢。
开展红色宣讲,升华红色资源。自党史学习教育伊始,中央党史学习教育宣讲团便亲赴包钢,在周总理剪彩现场宣讲“齐心协力建包钢”深刻内涵,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。包钢党委组织“五老”讲师团、劳模先进代表、“包钢好工人”深入车间、班组开展专题宣讲303场,听众达到7239人,真正讲好红色资源背后故事,深刻感悟包钢怎样建起来、建设包钢为什么,深刻认识没有党,就没有包钢。同时,包钢党委派出红色宣讲员,在自治区国资委等企业和事业单位及地方社区开展宣讲40余场,受众逾1.2万人,教育引导党员群众知史爱党、知史爱国、知史爱社会主义。
创作红色作品,弘扬红色文化。包钢党委发挥包钢乌兰牧骑“红色轻骑兵”作用,创作“齐心协力建包钢”大型情景剧等一批形式多、接地气、传得开、留得下的党史学习教育文艺作品,深入基层和社会演出52场,媒体在线万人;制作微党课、微视频,把生动鲜活的“齐心协力建包钢”红色故事带到基层一线、农村牧区、社会大众中间,让红色火炬照亮民心。
聚焦红色主题,唱响主旋律。通过深度策划,一批“齐心协力建包钢”红色故事重量级报道在大江南北掀起热潮,在全社会形成宣传攻势:央视新闻联播进行报道;新华社刊发《习关切事“齐心协力建包钢”故事背后的故事》专题报道;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庆祝建党100周年“沿着高速看中国”“今日中国?内蒙古”大型直播活动纷纷聚焦……截至目前,国家级媒体刊发相关稿件16篇,省级媒体13余篇,市级以上媒体57篇。同时,包头师范学院等高校将此列为重大课题研究,自治区将“齐心协力建包钢”列为“十四五”重大影视创作专项,其蕴含的宝贵精神熠熠生辉,成为了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教材。
一代接着一代干,驰而不息,久久为功。包钢有着厚重的历史,肩负着党和人民的殷切期待。包钢党委注重运用“荒漠变钢城”人间奇迹所蕴含的精神力量,教育引导干部群众增强作包钢人的历史荣誉感,响应伟大号召,激发使命担当,2021年开年至今,一举开创成立67年最好工作业绩,在党的伟力带动下,为“十四五”开局之年精彩开篇,向党和人民递交了一张金色答卷,更激发了办实事、开新局、回报党恩、回馈人民的信心与决心。
锤炼党性强信念。包钢党委通过“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”“响应伟大号召,立足岗位奋斗”“我是党员我帮你”等新时代文明实践、党员先锋岗、“自尊自信自豪的包钢人”微视频展播等活动,激励全体党员在工作生活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,在平常时候看的出来、关键时候站的出来、危急关头豁的出来,以实际行动擦亮员品牌。
为民服务解民忧。从江山就是人民、人民就是江山的高度,增强落实“我为群众办实事”实践活动的主动性自觉性,找准方向、系统谋划、每月调度、日常督导、群众监督测评一体化运作,确保实效。让“三问”常态化成为党员干部与老百姓血肉联系的纽带。创造性运用“四必清、五必谈、六必访”“下现场、跑市场、找市长”“一线直通车” “党委书记、总经理热线”等方式,把企业面、社会面的民情民意充分收集上来,小问题随手改,大问题立项改。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,各级党委(总支)总计征集意见建议1263条,形成“我为群众办实事”项目总计1194项,桩桩事项关乎民生计、企业计,使“我为群众办实事”在群众的热切期盼中富有成效开展起来。包钢党委率先垂范,三批办实事项目32项,涵盖了新发展理念、民生改善、模范履行社会责任、制约高水平发展重大难题等等,直接资金投入4.98 亿元以上,为推动共同富裕贡献了国企力量。
推动发展开新局。在伟大号召感召下,包钢党委引导干部群众赓续红色血脉,把爱党心转化为强企志,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,坚持走以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新路子,全面奋斗开新局。争做“国企三年改革行动”先行者,在全区率先推行经营管理团队市场化选聘和契约化管理,公开选聘223个正副职岗位,彻底打破“铁交椅”,激发了干部队伍新活力。争做创新驱动示范者。改革技术创新体制机制,推动科改示范改革,进行科研成果转化项目分红和股权激励,加大科技投入和院士博士等高层次人才引进,大幅度提高科研项目奖励,注入发展新动能。争当绿色低碳引领者。在全区率先发布“双碳”宣言,超前规划实施“双碳”工作,仅上半年,完成7个重量级超低排放改造项目,彰显了国有企业责任与担当。在红色精神激励下,当前包钢正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,向成为自治区首家收入超千亿元企业、全年产量、技术经济指标、利润等全面创新高、破纪录目标奋进!(崔翼)
在内蒙古开一家50平方米以下的小餐馆,过去需要跑7个部门、交30多份材料,现在整合成“一件事”之后,只需到一个窗口,提交一次材料,一次就能办好。 “我为群众办实事”实践活动开展以来,内蒙古聚焦群众和企业普遍关注、需求集中的领域,从线上线下两端发力,线上重点推动“一网办、掌上办”,线下着力开展“一次办、帮您办”,积极提供有温度、有速度的政务服务,提升企业、群众获得感、满意度。…